公司新聞
佛坪發布報道,3月29日下午,陜西省龍草坪林業局工作人員在一片人工栽植的竹林中發現大量大熊貓活動的痕跡,是秦嶺108廊道人工竹林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進食痕跡。
自2005年以來,為了增加大熊貓食源、擴大大熊貓棲息地并增強棲息地的連通性,陜西省龍草坪林業局(陜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WWF等機構合作,在108國道秦嶺大熊貓走廊帶、東涼公路兩側等重點區域種植竹林,人工恢復竹林逾3000畝。
上世紀70年代,108國道秦嶺段建成通車,成為巴蜀與關中通行的主要道路。但是108國道同時穿越了秦嶺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晝夜川流不息的車流、公路沿線土地的開墾利用以及森林采伐經營活動,對公路沿線的棲息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迫使該區域的野生大熊貓被分割為天華山與興隆嶺兩個局域種群。
2000年,108國道秦嶺隧道建成通車,108國道來往的車輛減少,種群的隔離有了緩解的希望;2007年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建成通車,車輛對108國道區域的影響進一步降低,為兩側大熊貓等動物種群進行交流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但由于長時間的公路運營以及人為活動的干擾,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不能完全滿足大熊貓的生存需求,靠自然的植被恢復很難在短期內改變這一狀況。而東側的天華山局域種群大熊貓數量僅為20只,具有較高的生存風險,只有盡快與西側的興隆嶺核心種群連接,才能夠改變天華山種群的生存狀況。
當一個大熊貓種群的個體數量過小的時候,由于種群內基因多樣性降低、近親繁殖等因素,很有可能會導致后代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進而造成種群的生存風險大大提高。
因此,WWF在陜西省林業廳的支持下與陜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自2005年開始在這一區域聯合實施了大熊貓走廊帶恢復與管理項目,即108廊道項目,主要包括大熊貓可食竹種植與棲息地恢復、動物通道建設、社區可持續發展、公眾保護教育以及野生動植物監測等行動。
在過去18年里,通過修建小型動物通道9處,有效降低了東涼公路對棲息地的分割、阻隔作用;通過人工恢復植被和栽植竹林超過2000余畝、拆除機械圍欄超過3000米,108廊道一些關鍵位置的棲息地得到了有效恢復。
通過森林撫育、參與式巡護、保護協議約束等措施,400公頃的集體林得到了直接的保護;通過中蜂養殖、中藥材種植、薪炭林區劃等措施42個農戶直接參與項目活動,1100余公頃的集體林得到了間接的保護,受益人數占整個社區人口的80%;通過開展社區宣傳教育活動12次、印發宣傳資料600余冊,受教育社區群眾超過150人次,提高了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以及對保護工作的支持。
有針對性的開展保護管理技能培訓,累計超過60人次參加;支持保護區開展了綜合科考、管理計劃以及總體規劃編制等工作,有效提高了當地合作伙伴的保護管理能力。
連續18年支持開展巡護、監測等保護管理活動,直接投入人力超過2000人次,108廊道區域人為干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過多年的監測數據發現,108廊道區域內大熊貓活動頻次較為穩定,108國道秦嶺隧道兩側的大熊貓活動已經越來越接近,地圖上幾厘米的改變背后是年復一年的付出與努力,也讓最終的連通更令人期待。
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廊道兩側的大熊貓活動痕跡最短距離為8.7公里
在WWF支持觀音山保護區開展的紅外相機監測影像中發現,在距廢棄108公路不足700米的位置有大熊貓實體活動
通過紅外相機監測發現,2022年3月有一只大熊貓在秦嶺108廊道核心區廢棄公路西側約500米處活動,這是自2005年廊道項目啟動以來發現的最接近廢棄公路的一次大熊貓活動記錄
108廊道區域其它野生動物的種類、出現頻次也呈上升趨勢,一些適應能力強而原本被108國道分割的動物種群已經開始通過廊道進行交流,處于食物鏈頂端的豹,自2020年開始也較為頻繁地出現。
本次人工竹林中發現野生大熊貓大面積活動的痕跡,也進一步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整體上已經恢復到較為良好的水平。
未來,我們將繼續在該廊道區域開展工作,評估108廊道區域的大熊貓棲息地現狀,為下一步的廊道管理工作提供依據,以應對棲息地破碎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增強秦嶺108國道大熊貓走廊帶的連通性,促使天華山局域種群與興隆嶺種群實現基因上的交流,改變天華山局域種群的生存現狀,更好的保護秦嶺野生大熊貓種群。